■中國要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必須緊緊圍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升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讓科技人員享有自由的創造空間。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球研究理事會北京大會開幕式上講到,中國經濟升級需要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創新活力,要讓科技人員享有自由的創造空間,獲得應有的社會尊重。
  創新:現代經濟增長的唯一動因
  縱觀世界經濟,一部經濟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唯一動因。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增長有兩個相互推動的因素:知識資本的大量投入導致經濟效率不斷提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經合組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資本增長與效率提升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從統計學來看,兩個相關性極強的事物之間必然會存在著某種因果關係。帶來效率進步的知識資本必定大大推動了經濟增長,而且是大部分經濟增長,這也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當前,推動中國經濟升級,必須加大知識資本投入的力度,不斷提高經濟增長效率。
  就中國意義上的經濟升級而言,實際上包含了兩層涵義:
  一是由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即從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的物質要素的投入,包括資本要素、土地資源要素、勞動要素,以追求發展速度為主要目標,粗放式的增長,轉變到更多地依靠非物質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資本、技術要素、知識資本等要素的投入。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轉變增長方式,這個問題在“九五”時期就提出了,直到現在並沒有完全解決。經濟升級必須在“十三五”時期得到基本解決。
  二是從“十五”時期出現的能源問題和資源問題看,依靠高投入,維持GDP高增長,終非長久之計,早晚要出問題。今後一個時期,這個問題尖銳到什麼程度?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投入產出。以前,我國GDP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幾倍的投入,效率很低,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也是經濟風險的根源。另一方面,投資效率低,必然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當前,我們面對的產能過剩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就世界意義上的經濟升級而言,包含了三個方面的涵義:
  一是當前經濟形勢處於低迷的實質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接近尾聲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剛剛啟動這樣一個轉型時期經濟自身的陣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根本特征是標準化的機器大生產,它在生產領域造就了單一的生產品牌和生產標準,在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造就了對於發展模式的線性思維。當前,科學技術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使得產品生產的差異化、生產活動的本土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居住方式的分散化、交往方式的虛擬化、自然資源使用的可持續性皆成為可能,這些也需要新的宏觀調控思維。大機器生產和擁有豐富的石油使美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者和旗手。贏者通吃,經濟上的成功致使美國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歲月中不斷推出自己標準化的、大規模的、連鎖式的產品和服務——通用汽車、電子產品、麥當勞、肯德基,進而是《泰坦尼克號》等文化產品,以及美式民主。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也暴露出自身的特點和問題,迫使人們探索發展道路的多元特質。
  二是在過去長達200年的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征服了自然界,損害了自然界;生產力發展造福了人類,改變和提升了人類的福祉,也帶來了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生態惡化。是不是可以把這樣一個時期作為大轉型時期,它不僅僅是一個五年計劃或十年計劃可以完成的,就像美國的大轉型時期實際上歷經50年。進入19世紀,全球發展和繁榮的中心從東方(主要是中國)轉向西方(主要是歐洲),20世紀前半葉,則從歐洲(主要是英國)轉向了北美(主要是美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逐步走向衰退,美國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經濟實力在全球範圍內逐步處於主導地位,進入大繁榮時代。從歷史大跨度看經濟發展,也看到了全球經濟的消長此起彼伏,一個國家和地區沒有永恆的繁榮。政策制定者要有大轉型這樣的理念和戰略,有長計劃,短安排的戰術。
  三是世界未來的發展將會受到能源和資源的制約,這不是說世界不具備足以滿足需求的能源儲備,而是技術創新是否能夠開發潛在的能源儲備——沙漠中的石油、岩層下的石油、太陽能、生物能以及深海天然氣,也許對於這些一般意義上的開發的成本會遠遠高於人們的預期價格。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存在於水資源的短缺問題中。海水淡化是目前人們想象和實驗中的解決淡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嘗試之一。實踐中,海水淡化的價格高於目前市場淡水價格,如何通過進一步的技術開放來降低海水淡化的價格,並使國家、企業和家庭能夠接受,就顯得特別重要。據美國商務部原副部長羅伯特·夏皮羅估算,從現在起到2020年,全世界能源需求量會增加1/3以上,其中大部分需求來自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需求會增加80%,這種增長既反映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也反映了它們的產業結構特征——全部經濟幾乎集中在製造業和農業,而不是服務業。所以,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和創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很可能會減少對於石油的依賴。
  掌握核心技術:中國創新發展的關鍵
  中國要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必須緊緊圍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升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加快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完全可以建立在信息技術投入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生活方式改變的基礎上。要通過信息技術改造來提升傳統產業水平,實現製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個過程依賴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開發與傳播一方面將通過技術開發來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技術方面的差距,提供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技術含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轉型,加強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還將通過技術開發來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和資源危機或公共衛生危機,緩解人口和資源壓力。
  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信息大國,但不是一個信息強國,2011年,每千人國際互聯網用戶,世界平均水平是327.73人,高收入國家是756.02人,中等收入國家是271.99人,中國是383.98人,中國高於世界和中等國家平均水平,如果從每百萬互聯網服務商來看,世界平均水平是183.94個,高收入國家是1067.16個,中等收入國家是11.62個,中國是2.42個。掌握核心技術是中國發展和創新的關鍵,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掌握未來。
  另外,中國要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將為我國在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並保持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持續的能源和生態技術開發是重要條件,這其中包括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和確立全球化條件下的資源觀和資源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投入方面。2009年,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的平均水平是占2.14%,高收入國家是2.43%,中等收入國家是1.07%,中國是1.47%;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數,高收入國家是3981.76人,中國是1198.86人;2010年,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製成品出口額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17.48%,高收入國家17.36%,中等收入國家是17.86%, 中國是27.51%。還必須看到,由於體制機制等原因,這些投入要達到預期的目標,還需要全面加快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乃至整個社會體制的改革。
  學術領域:淡化官化現象
  要讓科技人員享有自由的創造空間,獲得應有的社會尊重必需淡化學術領域的官化現象。在科技教育領域,官化現象表現在:一是一些行政官員占用了科研教學資源,尤其是通過科研和教學經費管理近水樓臺先得月,挫傷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二是一些行政官員“雙肩挑”,既占用行政崗位,也占有教學和科研崗位,教研人員感到不公平。三是一些學校的科研成果、職稱評審也“官化”了,以往學校職稱評審、學術成果評審以專家為主,但現在,有的評審委員會只有兩三個專家,擺擺樣子,其他全是官員,沒有專業精神。消除“官化”才更有利於社會治理。“官化”集中反映了社會成員對權力的盲目崇拜,不利於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科技教育界我們看到,人們多以官為貴,官微則利薄;多以權為貴,權弱則力單;多以位為貴,位卑則言輕。在無孔不入的負面引導效應之下,“官化”將會使 “官本位”思想更加固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固化了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引發人們把個別官員的不良行為誤判為政府行為,增加了政府治理的難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這是讓科技人員享有自由的創造空間,獲得應有的社會尊重的重要制度設計,必須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併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實現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動力、創造潛力、創新活力,使創新成為中國經濟升級的重要引擎。  (原標題:為創新和產業升級創造制度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z49mznns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